日本人在抢注中医药方吗?
大家好,我是关注新闻和法律的老梁。
这个事儿其实源头是很多媒体都援引日经中文网的报道,日本津村制药宣布其旗下中国企业平安津村全资收购陕西紫光辰济药业有限公司。
具体这次收购应该是中医药专业领域和财经领域讨论的问题,不过我注意到有很多自媒体说日本注册了大量的中药药方,传的比较多的是伤寒论,还有说日本韩国拿中药申遗的。
那么网友比较集中担心的是,会不会中药以后就没法出口了,有个网友还声称咨询了律师,如果伤寒论都申请了专利,就变成中医彻底在全球开花的时候日本在后面收钱。
但是后来又有网友辟谣,说申遗这事儿没有,是有人为了降热度,重点还是在注册和收购药企。
这个事情首先我不懂医学,这里提到关于医药的功能问题请咨询医生,但是说拿中医药方申请专利,这个其实很有趣。
首先,全球的专利体系都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鼓励创新,也就是要求你申请的这个东西,先发明也好先申请也好,要有创新性。
伤寒论传入日本也得上千年了吧,不可能用来申请专利。
网友讨论这个事情的时候脑子里是日本和中国两个国家,但实际上专利都是企业或者自然人申请的,要是真能申请,日本也不是铁板一块,那么多企业凭啥你能申请我不能申请,这不开玩笑么。
大家想想要是靠注册古籍就能挣钱,我们每年那么多抢注商标的,他们怎么不去抢注呢?
我查了一下,卫生部主管的《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9年发过一篇文章,明确说了根据日本的法律,像伤寒论之类的典籍里记载的药方属于现有技术,这些处方本身不可能再成为专利垄断产品。
而且根据这篇文章,2018年检索到的美国欧洲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记录的相关专利是438件,大部分申请人来自中国。
所以这个文章结尾就说,所谓“中药经典方都被外国抢注了专利”之类的说法并无依据。
基本上说日本直接注册药方这就是个谣言。
那么日本人有没有注册跟中医药有关的专利呢,其实是有的,不过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是直接抄方子,那也太蠢了。
2022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几个单位的学者发表过一个对日本汉方药企近10年申请专利的分析,研究对象之一就有这次提到的津村制药。
根据这篇文章,津村制药近十年申请了专利43项,分成生药栽培和质量控制两方面。
生药栽培主要涉及人参、茯苓等品种的种植技术,比如说2015年发明了一种室内种植人参的系统,其特点是采用一个多层架子,将人参苗斜种,该系统还可以控制温度、光源和土壤含水量等环境条件。
2018年发明了一种有害元素含量低于常规,且小檗碱含量稳定的日本黄连水培法。
至于质量控制方面涉及生药鉴别、微生物限度和农药残留检查、成分分析技术、生物测定等等。
那么可能有些朋友会很奇怪,既然这药方不能注册,申请这些专利有什么用呢?这就要说到日本在汉方药方面的一个战略,叫专利网。
其实他们的战略不光是专利网,其实是一套组合拳,日本还会对已经有的一些药方做所谓创造性仿制,有一种说法叫1.5次开发,就是在你原来的方子基础上我去研究新药,然后注册成专利。
另外日本企业会采取一个专利先行策略,就是先行在海外做这种专利的布局。
举个例子,比如说有一个中药药方叫安中散,源自中国宋代太医局编写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那么日本人先是规定了这方子的一些基本内容,但这个没有专利,谁都可以照着生产。
然后日本企业开始1.5次开发,这个方子本来是治脾胃不和的,结果日本的大正制药就研究发现,把安中散跟芍药甘草汤按照一定方法组合,据说是对幽门螺旋杆菌有一定的效果。
这个你说是完全开发吧,这两个方子都是来自中药,但是确实人家也是经过研究、临床试验,扩展了适应症,就给注册成一种制剂了。但具体这个是不是靠谱请遵医嘱,我这里只是转述相关论文的内容。
另外这个安中散虽然可以做成粉末、颗粒或片剂等,但是易吸湿、有沙质感、易卡在假牙间等问题,有一个日本药企就将安中散原料制备成胶冻状制剂,这样不易脱水收缩、能够保证药物的保存稳定性,无需担心口服时的中草药特有气味,这也注册一个专利。
至于这个津村制药也没闲着,发明了一种“硬胶囊制剂的生产方法”,据说这个胶囊可以更好地让里边的提取物溶出,这也能注册一个专利。
然后这些就形成专利网了,人家在全球满世界注册去。
其实并不是光安中散,根据资料像什么防风通圣散等很多药方,都是这么一个战略开发。
那你就想吧,前边也说了津村制药近十年又申请一大堆专利,想必是能挣钱,否则总不见得是冲kpi吧。
所以现在回看日本汉方药在专利层面的操作,当然药方源头还是中国,很显然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宝藏,而且大家放心不会被日本人把药方给注册了,但坦率说这还真不是光是一个专利问题,他们能够做到1.5次开发,能够全球布局专利网,能够实现海外先行注册,跟他们的汉方药的教育,药企科研投入,产品服务的研发,市场营销,政府产业政策的规范和引导,乃至文化输出,我觉得多少都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