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张石:10月5日,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中
医科学院科学家屠呦呦和爱尔兰科学家威廉·C·坎贝尔及日本药学教授大村智一起获奖,屠呦
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的获奖使中国及世界从事中医药
工作的人们欢欣鼓舞,也再次掀起了肯定与否定中医的热烈的讨论,同时也引起中国人关注
日本中医。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曾经有过否定中医的思潮,文学家鲁迅就是代表人物之一。而最
近几年,这种思潮在中国再起,代表人物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
10月9日,笔者在腾讯《大家》专栏中发表题
为“日本人为什么不像中国人那样攻击中医?”文
章,笔者指出:中医曾一度被采用了德国医学的明
治政府忽视,但是从2001年开始,日本文部科学
省发布的《典型核心课程指南》,指导所有的医学
生能够概略说明古老的和药与中药的性能及副作用
等;2010年,更进一步要求,要“能够说明中药
的特征与使用现状。”《典型核心课程指南》,是为
了使课程的内容顺应时代潮流,指导医学生在6年的
学习期间应该履修的重点课程的指南,而从2004年4
月开始,日本80个医科大学及综合性大学医学系,都
开始讲授中医。
俞天任先生文章说:“中医学传到日本之后日本自己发展出来的,和中医并不一样,最显
著的特征是中医学里的阴阳五行那种似是而非的玄学巫术被全部剔除了”,这种说法无论从
历史上讲还是从现实上来看都不是事实,日本几乎所有从事东洋医学的人都认为:“阴阳五
行是所有东洋医学的基础”(见日本大和针灸治疗院网页)。日本确实有过一个阶段对中医
有过“重药不重医”的倾向,但是哪一个中药方不贯穿“阴阳五行”的精神呢?而且日本的
中成药在药典上会对其中医药理进行说明,如在说明在日本医疗机构每年处方量达2000万
件的“葛根汤”时指出:
适应症(体质):表证、实证和中间证(在身体的中间一带)、寒证(恶寒)。
而在这个汉方药的备考中则写道:
●汉方是产生在中国的体系化的医学,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从古时传到日
本,并完成了其独特的发展。
●汉方的特征,是从身体的整体出发,调整整个身体的状态,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因此汉方不只看症状,而必须诊断每个人的体质。而患病时表现身体的状态和体质的东西,
就是“证”的概念。这种考虑问题的方法和西医在脏器和组织中寻找原因形成鲜明的对照。
汉方的好处就在于,与其说是从药出发,不如说是以“证”看人。
(药的110:药事典版。
http://www.interq.or.jp/ox/dwm/se/se52/se5200013.html)
讲“证”就离不开阴阳,中医讲“阴阳辨证”,指的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
类证候,此为中医辨证学的基本纲领,对于汉方药,就是“重药不重医”,也是离不开阴阳
的。
也有日本医生根据“证”进行诊断治疗,曾任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教授的寺泽捷年
先生等,在富山医科药科大学附属病院和汉诊疗科根据血象和“证”相结合诊断并治疗风湿
性关节炎,并采用中药“桂枝茯苓丸”和“防已黄耆汤”进行治疗。
另外日本针灸特别盛行,如果按照俞先生有关中医是“中国的医术”的定义的话,针
灸可是一点不掺假的“中国的医术”的一种,都登录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日本的针灸
师多达约12万人,而且不像俞先生说的那样,是“没有人知道”的中医,而是像葛根汤一
样,在日本家喻户晓。据笔者调查,所有的学习针灸的人,都以阴阳五行为基础课,根本就
不存在所谓“剔除”的问题。